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栏目>>非遗保护>>正文

濒危地方戏期待“又一春”

  白丁  2013年11月03日 15:03

                                

山东拟制订地方戏振兴长期发展规划
    

濒危地方戏期待“又一春”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记者从8月27日召开的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扩大会上获悉,山东目前正着手制订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地方戏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透露,未来5至10年,山东将从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振兴山东地方戏曲。事实上,这也是山东应对地方戏传承困难现状所做的重要尝试。

    地方戏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地方戏是活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统计数据显示,山东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39个地方剧种,并广泛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伴随社会发展和新媒体普及,山东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进入了戏剧“沉寂期”。至2006年,山东能够演出的地方戏剧种仅剩14个,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名录但没有专业剧团的达10个。

    剧种减少现象的背后是地方戏的发展“短板”:受众减少、演员老龄化、演出环境差、人才流失严重。以山东聊城为例,东昌弦子戏曾是当地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这个以笛子、笙、二胡等为乐器的剧种,曲调与昆曲有类似之处,十分动听。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原来活跃在基层的弦子戏如今已“门庭冷落”,少人问津。聊城市东昌府区退休老人李子龙酷爱弦子戏,经常与社区艺术团的“同行”一起切磋。谈起弦子戏的发展境遇,李子龙一脸无奈:“一些熟悉弦子戏的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经去世;剧目内容缺乏更新,距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远,只能眼看着观众不断减少。”常演常新是剧种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李子龙的话折射出地方戏传承面临的最大窘境——创演人才急缺。作为植根民间的剧种,地方戏一旦失去传承人和舞台,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山东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华莹表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其他文化消费方式的挤压,使地方戏群众基础日益薄弱。由于剧种和剧团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不断下滑,人才外流、断层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地方戏的自身发展也存在问题,部分剧种已经与社会发展和时代审美需求产生很大距离,艺术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衰退。

    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山东省于2011年正式启动“山东地方戏振兴工程”;同年,该工程被列入山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

    以政策为突破口,山东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将改革的“活水”贯穿地方戏振兴全过程。结合“十艺节”筹办,山东省的“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在2011年达到2500万元,其中60%以上用于扶持地方戏创作生产。在省级部门带动下,各地市对地方戏剧种及相关院团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加大。济南市从2011年起,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支持包括地方戏院团在内的各类艺术创作及基层文化活动。青岛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600多万元,用于鼓励艺术院团打造地方戏精品。

    通过健全戏曲人才选拔机制,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山东地方戏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在“以赛代练”的同时,充分激发了年轻演员的积极性。

    近年来,山东相继推出了吕剧《苦菜花》、《补天》,山东梆子《画龙点睛》、《山东汉子》,柳子戏《江姐》等一批地方戏优秀作品,收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山东地方戏在宏观层面上呈现出创作、演出两繁荣的景象。

    健康发展需长效机制

    不得不承认,在许多地方戏成为“濒危剧种”的背景下,短期财政支持和人才培训仅是“缓兵之计”。如何让地方戏真正“起死回生”,发挥其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各地政府需认真考量的问题。

    记者拿到的《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实施细则(草案)》显示,借助文化部有关地方戏曲剧种保护扶持措施,山东将制订详细的地方戏发展长期规划。将用5至10年时间,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科学、保障有力、市场活跃、人才水平明显提高、剧目创作普遍繁荣的戏曲事业发展新机制。根据方案,山东将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全力培育“名角”等方式,打造地方戏精品;通过扶持院团机构外出交流、定期举办巡演、加强理论研究等方式扩大山东地方戏影响力和知名度。

    “设立振兴地方戏专项资金,用于地方戏重大艺术活动、重点剧节目创作生产、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资料整理等工作,可以让地方戏传承无后顾之忧。”王华莹认为,在保障资金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制订地方戏近、中、远期保护规划,建立并完善地方戏的经济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安排专项经费、职称编制及建设用地等,建立地方戏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山东地方戏未来的观众,为地方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条:非遗传承文化为重  下一条:柳琴戏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的发展与保护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