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的390多个传统戏曲剧种,到现在只剩下160多个。为此,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呼吁,政府应加大力度,挽救传统戏曲艺术。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评剧团表演队队长张俊玲说,由于眼下戏曲不景气,不少艺术院校的戏曲专业招生不理想,而且很多创作、表演人员纷纷转行,人才凋零。她建议,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戏曲艺术形式,国家都应给予保护。应当抓紧调动各方面力量,依靠现有各种科技手段,保存好传统戏曲资料,为后代留下这份宝贵遗产。同时,提高戏曲创作、演出人员的待遇,改善戏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确保传统戏曲艺术后继有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曲艺团团长马小平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戏曲文化,各省地方表演剧团是戏曲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扶持这些剧团,就是保护、抢救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本身。当前,省市级艺术表演团体大部分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历史欠账多,包袱沉重,生存困难,已经影响到院团的良性发展。因此马小平代表建议,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表演艺术院团进行评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参照国家保护京剧剧团的办法、措施,确定重点,由中央、地方财政进行专项扶持,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繁荣。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王蓉蓉则强调京剧发展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她认为,京剧并非没有市场,我们要打开思路想办法,不能光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演出,一定要走出去,走下去,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百姓,才能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同时,国家应当加大对京剧的扶植力度,加强交流和宣传,让国粹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京剧院演员迟小秋认为,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京剧剧目进行分类再加工,让京剧更活泼、更生动地起到感悟育人、净化风气、改善民风的作用,拓展自身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