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撂倒十九。别埋别埋,拉魂腔还来;锣鼓叮当,快起来喝口汤,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
腔翻琴声真拉魂
——记江苏丰县宋楼镇许口村柳琴戏
“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赶会我赶了三天多。想起来东庄唱的那出戏,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这就是拉魂腔《喝面叶》里的一段开场唱词,虽是街巷俚语,但锣鼓点子伴着琴声一起,其拖拽着后音的翻高唱腔,一节一拍,一唱一叹,就会令唱者如痴,听者如醉,常常是曲终人不散。在十多年前的丰县城乡,说它是家喻户晓,绝不为过。
丰县有谚语说:“喝酒要就狗肚子,听戏要听肘鼓子”。所谓肘鼓子,就是拉魂腔的别称。从流传至今的谚语里,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年老百姓对拉魂腔这个戏种的喜爱和痴迷。
“拉魂腔”,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月琴,也叫 “土琵琶”,状似柳叶,1953年,由徐州地区的拉魂腔艺人和文艺专家们将戏曲定名为柳琴戏。清朝乾隆年间,苏北鲁南一带曾经流行一种替人消灾驱邪、请神还愿的职业,称为肘鼓子,一把月琴伴奏就可演唱,有“迎神调”、“安神调”、“送神调”等,拉魂腔就是讨饭人时在主人门前自编唱词用肘鼓子调喊门,以后经过不断吸收民间小调、运河号子和其他地方剧种的营养,使腔调不断丰富、创新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广泛流传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柳琴戏在形成班社的同时,也有了比较简单的剧装和行头。班社有三五人,一顶礼帽、一身长衫、一条彩绸,跑坡子(就是遛乡串村)、打地摊、盘凳子,以“对子戏”和“抹帽子戏”为主要演出形式。“抹帽子戏”是一人扮几个角色,借助简单的行头、道具,在演唱中随时更换角色;再加上当时艺人唱一段要停戏敛钱,敛钱时演员摘下帽子向观众鞠躬致谢,所以群众称之为“抹帽子戏”。此时的拉魂腔戏班不但演文戏,也演武戏,随着岁月的更替,拉魂腔渐渐发展到“七忙、八不忙”阶段,一个班社七八个人,上场是演员,下场是乐手。 一些戏班已从农村进入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集镇或城市演出,各班社互相竞争,取长补短,使这一时期的柳琴戏获得快速发展。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柳琴戏受各地区不同语言声调、戏曲声腔、地方小调的影响,演唱时拖腔独特,男腔粗犷高亢,女腔柔韧细腻、委婉华丽。既有南音的柔美低回,又有了北音的粗犷旷然。形成了风格比较独特的唱腔,它以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感染力极强,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
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据许口村柳琴戏第六代传人冯长增介绍,柳琴戏传统剧目大概二百多个。早期剧目基本上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代表性剧目有《喝面叶》、《拾棉花》、《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等,长演不衰。后来逐渐出现一些大戏,有《四告》、《点兵》、《吕蒙正赶斋》、《潼台会》等。连台本戏有《回龙传》、《白玉楼》、《三反》、《五反》、《孟丽君》等。即艺人们常说的“西岐南唐四平山,拦马磨房大劈棺,绒花鲜花挂花亭,二反五反雁门关,东京西京南北京,贤二贤女中贤”。这其中,最常演的剧目有《观灯》《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也就是戏迷们常说的“观不尽的‘灯’,点不尽的‘兵’,讲不完的‘四告’,唱不完的‘花园’”。
清代咸丰年间,安徽泗县拉魂腔艺人将这个剧种传到丰县宋楼镇许口村,开始在丰县传播发展,当时伴奏乐器已经有了枣木梆子、小堂鼓、大小锣、笙等。至今已传到第九代。民国期间,丰县拉魂腔第三代传人侯立山和第四代传人许汝前、王为德成立了丰县第一个柳琴戏班社——义合班,常年在丰、沛、萧、砀、涡阳、永城、商丘、周口、济宁一带演出,享有盛誉。1947年该班定点徐州市区演出,与徐州著名的柳琴孙广云合作,一度自称新建剧团,1953年,加入徐州市柳琴戏一团。
最著名的丰县柳琴艺人要数第五代传人“黑二妮”,她本姓张,宋楼镇费楼村人,因曾师从著名柳琴艺人王大昌,遂改名王素琴, 12岁拜师学艺,工青衣、花旦,15岁就担纲义合班大梁,1947年随班进入徐州,以擅演庄重文静的大家闺秀和活泼伶俐的小家碧玉而名震徐州。在新编戏曲《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戏中,成功塑造了性格各异的舞台形象。她嗓音宽厚,唱腔委婉,能以腔传情,花腔连珠,同时她将花鼓、坠子、梆子、吕剧的曲调糅进柳琴戏唱腔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优秀唱段被录成唱片全国发行。1979年,任徐州市戏剧学校教师,竭力培养柳琴戏新秀,身患重病仍坚持上课,直至去世的前一天。作为丰县柳琴戏的第六代传人,许口村人王素贞和程华解放后在枣庄柳琴试验剧团作为台柱子,两人同时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宋楼镇许口,这个苗河之畔的古老村庄,至今仍有大批的柳琴戏艺人,虽然有的不再从事专业演出,但农闲节庆的时候,他们会自发的组织到一起,无偿地为乡亲们表演几个经典的拉魂腔唱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到农闲的傍晚,村里传来一阵锣鼓声,还在喝汤的乡亲就会紧吃几口,抹一下嘴急急赶去,戏要开场了。一片空地就是大舞台,当开场的锣鼓戛然而止,拉魂腔就开始上演了。唱快板,把五腑六脏都荡涤得干干净净;听慢板,那撕心裂肺的情调便抚平了心中痛苦的皱纹。"听了拉魂腔,啥肉酒都不香"。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员在戏台上演绎酸甜苦辣,群众在戏台下感受悲欢离合。月在西天,戏毕人散,听客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到了家门口也忘不了猛地哼上两句:“回家吧、回家吧,老婆子还在家等着我啊哈咿!……”
信息来源:丰县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