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出发,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鲜明地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目标。结合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有的放矢,集中精力,努力营造“政府扶持、企业运做、社会参与、规模效应”的良好格局。下面,笔者从一个侧面剖析我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途径。
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于2007年8月28日晚在人民会堂正式彩排汇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王祥卧鱼震撼上演,整部戏长约两小时,通过7场来讲述王祥在继母的虐待下,依然为母卧冰求鱼的感人故事,整场演出以其鲜明的主题、感人的故事、精美的布景、精湛的演技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获得了巨大成功。
2007年9月5日晚,《王祥卧鱼》在第五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闭幕式上首演,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整场演出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感染。电视直播后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领导的赞扬,有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称赞。该剧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去年市委确定了打造艺术精品的战略以来,先后有《蒙山沂水》、《沂蒙》等精品工程出台,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就是六部精品工程的其中之一,市领导高瞻远瞩,紧紧抓住“孝文化”做文章,尤其是该剧在反映传统文化的同时,切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内容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的融合。“百善为先”,该剧紧紧抓住了“孝”这个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题材,孝是感天动地的,孝是圣洁的,孝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王祥卧鱼》在艺术处理上,充分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段,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上的创新,达到了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三是两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柳琴戏是临沂的地方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王祥卧鱼的故事发生在临沂,全国广为流传,06年分别被评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这两种传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选材准确、立意新颖。
四是整台戏组织策划的高起点。柳琴戏《王祥卧鱼》汇聚了声内的艺术大腕,剧本凝聚了三位著名剧作家的智慧:张彭,原山东省艺术创作室主任;张铁民,原临沂市戏剧创作室主任;李应该,日照市艺术研究室主任,我省著名剧作家。导演陈贻道,省吕剧院资深导演;音乐唱腔设计高鼎铸,原山东省艺术馆馆长;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都是我省著名专家。整台戏整合了临沂最优秀的人才,这就为把这部戏打造成为精品力作奠定了基础。该剧将走出临沂,走向全国。10月份,参加在枣庄举办的苏鲁豫皖柳琴戏演出周演出,2008年,参加第八届山东省艺术节演出,《王祥卧鱼》还将进军国家级精品工程,努力打造临沂柳琴戏的招牌之作。
《王祥卧鱼》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特色的柳琴曲创作而成,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达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命脉的完美融合。去年,王祥卧鱼的民间故事和临沂柳琴戏双双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祥卧鱼》是对“双遗产”的继承,同时也对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社员的影响。
临沂市柳琴剧团成立于1953年3月,剧团成立时叫临沂剧团柳琴队,后更名为临沂专区柳琴剧团、临沂地区柳琴剧团,1995年撤地建市后正式更名为临沂市柳琴剧团。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等名称,均系由一个名称衍化而成。柳琴戏”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起源于我市的临沂、郯城一带,流布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经过了几代艺人的努力,在剧目、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地方戏曲的百花园中别树一帜。建团后,柳琴剧团曾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剧目,如:《小书房》、《打干棒》、《休丁香》,《秦香莲》、《丝鸾记》、《三不愿意》、《灵堂花烛》、《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小女婿》、《小二黑结婚》、《沂河两岸》、《卧龙求凤》、《彩石峪》、《蟹子湾》、《沂蒙霜叶红》等,大型现代柳琴系列剧《沂蒙情怀》参加首届中国柳琴戏艺术节,荣获十四项大奖。现代戏《山里红》(编剧薛岩,导演李俊道),参加中国小戏艺术节演出,获文化部“最佳推荐剧目”,并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改革的关键期,为柳琴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柳琴戏已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市唯一的、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优秀地方剧种。传承保护和发展柳琴戏,已成为我市文化工作重要任务。
但是在柳琴戏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人才匮乏。作为深受临沂人民喜爱的戏曲品种,柳琴剧团面临着后继乏人、难以为继的困境,随着老演员已退休或即将退休,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柳琴剧团现有在编演职员仅存33人。既缺乏有影响的尖子演员,更缺乏编、导、音、美等主创人员。没有人才,柳琴戏将难以传承。
二是经费困难。柳琴剧团是事业差额单位,财政按基本工资的70%核拨,还是分次拨付,没有其它经费来源,办公、排练费用仅靠微薄的演出收入支撑,剧团经费困难,演职员生活条件较差,每每开展大型活动便捉襟见肘。
三是排练办公条件差。柳琴剧团柳琴剧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全团被挤在了居民区里面一个狭小的巷子里,现总占地面积1.9亩,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排练场是84年在车间的基础上改造的,9间办公及学员住房是解放初期建造的土木结构房,因而早已成为危房,仅靠修补无济于事,场所狭小,出入困难,不便停车,排练扰民,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排演工作。
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一是引进人才。整合各方面人才资源,一是依托临沂艺校恢复开设柳琴科,有计划地定向招收柳琴戏学员,每次招收不低于30人,招收初中在校生,学制2-3年,培养柳琴戏专门人才;二是引进外地柳琴人才,带动当地柳琴人才的开发;三是充分发挥现有柳琴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逐步培养新一代年轻柳琴人才;四是通过举办柳琴票友会、戏曲比赛等形式,挖掘社会上的柳琴爱好者,把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吸引到离亲队伍中,充实壮大我市柳琴的整体队伍。
二是增加经费投入。在保证市政府每年专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融入柳琴吸取的发展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赢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促进柳琴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大型柳琴戏剧《王祥卧鱼》的创作、改编、排演的过程中,特别要感谢李桂祥、王廷江等柳琴戏剧爱好者的鼎立支持,正是由于老领导李桂祥的呼吁、企业家王廷江的50万元资金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大型柳琴戏剧《王祥卧鱼》的创作成功。
三是抓好精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一出好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剧种的发展,必须走精品之路,柳琴戏曲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市的文化资源富足,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兵圣孙武、以王祥为代表的“二十四孝”中的七孝,都与临沂有着文化渊源,革命文化、当代文化更是不一而足。今后争取每年都要推出一部有影响力的大型柳琴戏曲,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柳琴戏曲爱好者更加关注当地戏剧品种的发扬光大。
四是扩大办公场所,改善排演条件。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按照大力保护、开发利用的工作原则,在下一步的设施规划、建设中,把柳琴剧团新址考虑到全市的整体规划中,为柳琴戏剧的发展壮大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争取把我市的柳琴戏剧推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
总之,植根于蒙山沂水间的地方剧种——柳琴戏,在沂蒙大地上已传唱了二百多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柳琴剧团在近几年的改革探索中,有了一定的发展,欣喜的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文化建设的目标规划,使柳琴剧团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在去年“中国小戏艺术节”上,市柳琴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柳琴小戏《山里红》,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最佳推荐剧目奖”, 作为今年文化工作的大项目,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的成功推出,将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展示柳琴戏魅力构建起更好的平台。临沂文化底蕴丰厚,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因此,保护柳琴戏,唱响柳琴戏,对于繁荣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