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琴戏的传承与保护
admin 2010年03月01日 17:26
“传统戏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中国戏曲剧种,上个世纪50年代统计时有368个,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成了267个。“许多地方剧种已经消失或者正在走向消失。”他认为,这不但关系着如何运用民族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民族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关系着如何将民族的传统表达方式继续延续下去,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参照。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呼吁,政府应加大力度,挽救传统戏曲艺术。“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近年一直在福建、陕西、湖北、山西等地调研全国剧种现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每两三年就消失一个,不少剧种目前只剩下一个剧团。大剧种尚且步履蹒跚,小剧种更是举步维艰。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郯城一带,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受众达千万。它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唱腔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柳琴戏以其鲜明的传统民间文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柳琴戏曾经备受“文革”摧残,加上时尚文化的冲击,生存发展环境艰难,处于濒危状态。由于观念滞后,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活等原因,影响和制约了剧团的发展,致使覆盖于鲁东南广大地区的柳琴戏团体在设施、人才、资金等方面陷入了尴尬局面。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柳琴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时期如何跟上时代步伐,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沂蒙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柳琴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柳琴戏的起源与发展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又有“拉呼腔”、“拉花腔”、“拉后腔”等名称,均系由一个名称衍化而成。“柳琴戏”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它起源于鲁南的临沂、郯城一带,流布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是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经过了几代艺人的努力,在剧目、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柳琴戏的剧本文词通俗生动,包含大量的俚俗语言,直白诙谐,妙趣横生。唱词常以口语入唱,通俗易懂。柳琴戏的声腔风格独特,以丰富多彩的花腔,别致的拖腔区别于其它剧种。女腔委婉华美,男腔朴实浑厚。丰富多彩的花腔,基本集中在女腔中,几乎是每腔必闻。别具一格的拖腔。其女腔俏丽悠扬,优美动听;男腔开阔奔放,质朴无华。
柳琴戏起源于民间,后逐渐进入城市。旧社会,柳琴戏及柳琴艺人社会地位很低,有时官府还以“淫词小曲,有伤风化”为由加以禁绝。因此不仅倍受歧视,且发展缓慢。除个别艺人曾到城市舞台演出外,绝大多数以“撂地摊”的形式流动演唱,处境十分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柳琴戏这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艺苑奇葩,获得了新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政府把全省各地流散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职业剧团,并为剧团配置了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专业人员。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充实新生力量。以临沂市柳琴剧团为例,1953年9月正式成立临沂专区柳琴剧团。建团第二年,即以《小书房》、《打干棒》等剧目参加了山东省戏曲会演。张金兰、李春生、邵瑞武分获演员一、二等奖。此后,临沂专区柳琴剧团即名声大振。曾相继赴青岛、烟台、济南、苏北、河南、安徽等地演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1956年又参加了山东省戏曲会演。张金兰和邵瑞武演出了《休丁香》,分别获得演员一、二等奖。至“文革”开始,演职员已近百人,行当齐全,设备完善,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这期间上演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十年动乱中,柳琴戏遭到很大破坏,剧团大部被解散。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恢复和又一次的蓬勃发展。在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演出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参加省及省际艺术活动,得到了好评和奖励。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的《卧龙求凤》、《彩石峪》、《沂蒙霜叶红》等曾获得多项大奖。2006年排演的现代戏《山里红》参加中国小戏艺术节演出,被评选为“最佳推荐剧目”,并进京演出。
二、柳琴戏的重要价值
具有独特风格的“柳琴戏”,它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它的许多传统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我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柳琴戏音乐唱腔从最初的仿“姑娘腔”花鼓调发展成为今天的板腔体,对中国地方戏曲板腔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柳琴戏的表演具有粗犷、热烈、朴实健康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生活小戏,这种特点尤为突出。柳琴戏唱腔婉转悠扬,动人心弦,而且包涵诸多古声古韵(姑娘腔等),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柳琴戏是鲁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逢年过节,自娱自乐的演出还在继续。柳琴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众多的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内容健康,通俗易懂,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柳琴戏已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对推动临沂文化建设起了很好作用,形成了鲁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特色,独有的文化氛围。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灌制了《王二英思夫》、《丝鸾记》等一大批唱片,改革开放以来,又有《逼婚记》、《父子结拜》、《秦香莲》、《张郎休丁香》等录制磁带出版40余盒;《父子结拜》、《王华买爹》、《秦香莲》、《打干棒》等摄制VCD发行20多盘。为丰富临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三、柳琴戏和柳琴剧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应该承认的是,柳琴戏正慢慢“失宠”, 剧团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负担重,经济状况拮据,工资不能保证,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演出场所设备陈旧不堪。剧团也同样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柳琴戏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日益活跃、发展、壮大。可总体上讲,还处在一种保守封闭状态,思想不解放,放不开手脚干事,谨行慎为。虽然艺术资源潜力很大,但却没有很大作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剧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1、设备落后。由于受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时尚文化的冲击,况且原有的设备陈旧、装置简陋,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观众的要求,很难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柳琴戏的观众主要是在农村,过去一个戏连演连满几个月的盛况经常看到,现在一个新戏能演十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论城乡,卖票演出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农民想看戏而看不到,剧团想演出又很难下得去,过去柳琴戏在我市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近年来送戏下乡遇到困难,往往演一场换一个地方,不仅演出成本高、损耗大,而且“根据地”的农村观众也有日渐减少的趋势,形成了“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怪圈。这些都直接导致剧团的生存危机。
2、人才匮乏。由于眼下戏曲不景气,艺术院校的戏曲专业取消,而且很多创作、表演人员纷纷转行,人才凋零。在加上体制原因,受编制的限制,十几年来只退不进,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现象严重。老艺人相继去世或退休,在世的也年事已高,不能登台演出,很多有价值的传统剧目没有挖掘,许多精彩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没有完全继承下来,濒于失传;随着在职人员年龄的不断增长,后继乏人的局面日益严重。我们既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尖子演员,同时也缺乏编、导、音、美等创作人才,更缺乏懂艺术、善经营的管理人才。每逢排演新剧目,就捉襟见肘。
3、投入不足。资金不足是大部分艺术团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市级艺术表演团体大部分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历史欠账多,包袱沉重,生存困难,已经影响到院团的良性发展。仅以临沂市柳琴剧团为例,每年按工资的百分之七十拨款,每年十多万的演出收入日常开支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排演新剧目了,设备器材难以更新,基础设施差。这些都影响了剧团的发展。
4、缺乏创新。由于在分布区域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柳琴戏它既不像京剧、评剧在表演上程式化,有完整的板式体系,也不像黄梅戏、吕剧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中逐步完善演唱特点,板式尚不完善,声腔还不够丰富,缺乏固定的唱腔模式,正处在摇曳阶段。因此,延缓了柳琴戏改革创新的进程,制约了剧团的发展。
四、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表演艺术团体进行评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参照国家保护京剧剧团的办法和措施,确定重点,由财政进行专项扶持,推动柳琴戏艺术的发展繁荣。
柳琴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应给予保护。应当抓紧调动各方面力量,依靠现有各种科技手段,保存好柳琴戏资料,为后代留下这份宝贵遗产。同时,提高戏曲创作、演出人员的待遇,改善戏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确保柳琴戏艺术后继有人。
作为一个地方剧种的艺术表演团体,承载着传承保护的重任,要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知名度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发展,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增强观众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明星意识,积极创造条件,还要深入研究市场,了解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大改革力度,抓好机制和艺术创新。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做法,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改革现行的体制和管理办法,规范健全市场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环境。
第一,要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划分、界定,实行分类管理。我市的柳琴剧团作为保留下来的地方剧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应该讲求社会效益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应通过财政拨款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有偿服务,拓展演出市场。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方针,开展文企联姻活动,千方百计地扩大艺术事业的社会参与成分,实行艺术团体多元化建设。
第二,要从规范各项制度和搞好内部改革入手,对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的用人制度,定岗定责,考勤考绩,绩效挂钩,积极推行导演制、制作人制、经纪人制、建立按劳取酬的奖励激励制度等,最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三,跟上时代步伐,明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力求创新。柳琴戏艺术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能够继续生存与发展,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既要看它是否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又要看它的创新程度。中国戏曲传统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熔唱、念、做、打、舞于一炉,诞生于蒙山沂水间的柳琴戏,有肥沃的生存土壤,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构成自己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创新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如果不能及时创新,便会一步步失掉观众的扶持而走向衰落。
(二)树立人才意识,注重人才培养。近十几年来,我们剧团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始终没有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知名度高的演员,称得上精品的剧目很少。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先天不足——缺乏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说,我们必须树立人才意识,注重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培养出一批业务精、素质强的柳琴戏演职员队伍;培养出一批懂艺术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努力改变艺术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短缺的状况。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一要有本钱,二要有途径,三要有政策。培养人才不舍得花钱是不行的,这是物质上的保证。有了这种保证,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类专门学习班,研讨会的培训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一批专门人才,行家里手。同时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道,用人之法,护才之策,创造条件招聘人才,留住人才,保护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三)结构调整,资源共享。无论是公益文化,还是市场文化,如果只靠国家投资,从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难达到,也不符合实际。因此,这里有一个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文化结构进行调整,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问题。在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加大财力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为艺术团体搭建和构造必要的平台,使之有依托的载体。同时,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局面,实行联合、联手,打破单位和部门界限,从资产、资源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仅要加大自身整合,还要放开眼界,在更大范围地整合和利用好文化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四)抓好精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山东柳琴戏作为有影响的地方剧种,有着坚实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基础条件。书圣王羲之,智者诸葛亮,兵圣孙武等都与临沂有着文化的渊源。至于革命文化,当代文化,沂蒙老区更是不一而足。由此可见我市的文化资源的富足。作为艺术表演团体有责任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提出的努力奉献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产品的要求,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好精品生产。
精品生产关键是一要有规划,二要有策划,三要抓落实。规划,就是好的思路,总体布局,蓝图设计。要搞好规划,就必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领导和组织协调下,深入调查研究,吸纳有关专家,编创人员和服务单位等方面的意见,广征博采,集思广益,有了明确的规划,还要有好的策划,作品要有新意,有创新,有高招,要抓观众,吸引观众的亮点、切入点,有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拿手戏”。
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和高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就是财富,就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命。有没有品牌,其轰动效应,市场效应是完全不一样的。柳琴戏表演团体要想发展,走出临沂,走出山东,有所作为,就一定要按照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去想方设法地打造富有沂蒙特色的文化品牌,实施“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创造优质名牌。
临沂市柳琴剧团也曾生产过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剧目,涌现出了众多柳琴戏知名演员,如:创作排演的《姊妹易嫁》、《卧龙求凤》、《彩石峪》、《沂蒙霜叶红》以及著名的柳琴演员张金兰、李春生等。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曾轰动省内外。《姊妹易嫁》还被省吕剧团移植拍成电影。“看戏不看张金兰,白花两毛钱;看戏不看李春生,白搭一天工”的民谣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对柳琴剧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近年来,市柳琴剧团的艺术工作者,也努力生产出了一批艺术精品,可能够引起很大轰动的却没有,而且这些剧目大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因此,我认为,柳琴戏并非没有市场,而是要打开思路想办法,一定要走出去,走下去,在创作排演新剧目时,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牢牢把握艺术规律,充分发挥柳琴戏艺术的风格和特点,既要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又要强调观赏性,只有这样,排演的剧目才具有久演不衰的生命力,才能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同时还应懂得市场动作,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艺术产品推销出去,使之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艺术产品和艺术品牌。
可喜的是我市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市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的战略目标。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确定了打造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精品战略,这无疑会给柳琴戏的传承和保护,柳琴剧团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柳琴戏艺术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及发展方向,充分认识文化艺术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强大推动力和影响力,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重视文化艺术的事业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努力使根植于沂蒙沃土的柳琴戏艺术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上一条:新编柳琴历史剧《王祥卧鱼》情撼宁夏观众
下一条:借助文学强势保护地方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