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动态>>正文

文化报:借他山之石 谋文化创新

  白丁  2014年08月16日 13:23

   

          借他山之石 谋文化创新
              ——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成果展侧记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8月12日、13日,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成果展分别在临沂市、菏泽市开展。展览通过获奖项目代表发言、视频资料介绍、图片展板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全面展示了获奖项目的创新点,受到观展者好评。泰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涛表示,展览形式非常新颖,对获奖项目的创新点介绍得非常全面,自己看完展览后深受启发。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种文化要有活力和竞争力,归根到底要激发创造力。2013年12月,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选结果出炉,“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等30项优秀文化创新成果荣膺桂冠。作为国内首个省级文化创新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侧重对文化实践过程的奖励,授予对象为在文化行业各领域中以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实施创新,为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项目完成人。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根据计划,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届。但奖项评出来不是目的,如何将项目推广应用才是关键。基于上述考虑,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决定采取“一年评选、一年推广”的模式,推动获奖项目在文化强省建设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8月12日,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成果展东片区展览在临沂市博物馆开幕。上午9点,距开展还有半小时,临沂市柳琴传承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宋兆连就赶到了现场。从创新奖项目介绍到每个项目的具体亮点,宋兆连将30个获奖项目展板一个不落地看了一遍。在“‘依团代传’在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中的‘薪火’效应”项目展板前,宋兆连驻足良久,并掏出纸笔详细地记录该项目的具体内容。“‘依团代传’这一模式很好,抓住了当前地方戏传承的问题要害,值得我们借鉴。”从事柳琴戏研究多年的宋兆连告诉记者,目前柳琴戏面临与大弦子戏相同的困境,即缺人才。抢救一个剧种,没演员是最致命的。

    这并非宋兆连首次了解“依团代传”。在2013年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公布之际,他就关注到了这一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宋兆连说,受到“依团代传”模式启发,临沂市立即着手研究这一模式的创新点,并结合实际运用到了本地地方戏传承过程中。“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由原临沂市柳琴剧团和市歌舞剧院组成,歌舞剧院演员不熟悉柳琴唱腔,但部分声乐演员与戏曲演员的唱腔有相似之处。”他介绍,以此为突破点,临沂市创排了几部柳琴现代戏,让原歌舞剧院声乐演员演出,反响很好。“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依团代传’模式的实践。”

    日照市文化系统这次也组织了规模庞大的观摩团,来学习获奖项目的先进经验。“‘临沂市文化市场监控平台新模式’项目结合了基层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新形势,将全市文化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单位纳入监控范围,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获奖成果展上,临沂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副支队长吴士言对项目的解说,让毕传伟产生了共鸣。毕传伟是日照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法规科的一名科员。他表示,让监控平台与现场执法形成互动,这是上述项目的一大创新,对日照市开展文化市场执法具有启示意义。同时,获奖成果展摒弃以往单纯文字介绍的形式,采取现场讲解、播放视频,让他对项目的功能和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基层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工作时间久了难免出现守旧观念。文化创新奖评审并展出获奖项目,对社会而言起到了示范意义,为文化系统注入了活水。”菏泽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庆勇认为,设立文化创新奖有利于实施山东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引导和激励全省文化领域加强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提高文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举办获奖成果展览,最大意义在于激发各地各单位的文化创新意识。”李国琳表示,一个奖项评完不加以推广“营销”,其作用发挥便会受限。“唯有让民众了解、意识到文化创新的意识,互相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将创新奖的作用落到实处。”

上一条:中心积极创排作品参加“群星奖”参赛作品评选活动  下一条:文化报:柳琴戏《沂蒙情》成了教育素材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