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动态>>正文

柳琴剧团迎60周年 苏鲁豫皖专家临沂谈"拉魂腔"

  白丁  2013年12月30日 10:12

苏鲁豫皖专家临沂抱团谈“拉魂腔”发展

  ◇柳琴戏,与江苏的淮海戏、安徽的泗州戏同出一源,被称为“梨园三兄弟”,更被戏曲行家统称为“拉魂腔”。

    琅琊新闻网12月29日讯 (记者金成远 庄成) 29日,在临沂市柳琴剧团建团60周年之际,我市举行“苏鲁豫皖‘拉魂腔’艺术交流座谈会”和“拉魂腔”名家名段演唱会等活动以促进四省“拉魂腔”戏剧的艺术交流和传承。当天,来自苏鲁豫皖四省的专家和艺术家们齐聚一堂,通过座谈和演出等形式,为“拉魂腔”共谋发展之路。

  座谈会上,经过相互交流和探讨,大家就“拉魂腔”抱团发展、增进省市间的交流达成了共识。其中,江苏省淮海剧团团长范道全表示,针对“拉魂腔”在各地艺术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同出一源的特点,可以成立联盟,以加强各曲种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据了解,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于2012年在原临沂市柳琴剧团基础上组建,剧团自1953年成立以来,创作排演优秀传统戏和现代戏100余台,涌现出了张金兰、李春生、邵瑞武、尹桂霞、徐宝琴、刘俊华等著名柳琴戏演员,享誉鲁苏豫皖;青年演员刘莉莉、梁福生、吕素芳、徐荣华、刘桂红、孙启忠、田世芬等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创作排演的部分剧目多次获省级以上大奖。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和大型现代柳琴戏《沂蒙情》分别于2008年、2012年被文化部选调晋京展演,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同时,《沂蒙情》还获得过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主要演员刘莉莉荣获“2013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实现了临沂历史上的突破。

  在临沂,说起柳琴戏,年纪大的人耳旁总会响起一段段曲调优美、婉转悠扬的“拉魂腔”。虽然如今没有了当年满城抢票、万人听戏的辉煌,但临沂的柳琴人却选择了坚守。在临沂市柳琴剧团60年的成长印迹中,尹桂霞、梁福生、宋开民师徒三代人,见证了临沂柳琴戏的兴衰和崛起,品尝着坚守艺术的辛酸与幸福。如今,曾经的“草根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在他们心里,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让柳琴戏唱得更响亮。

  第一代柳琴人尹桂霞:为抢一张票戏迷连夜排长队

  “一出受观众喜爱的剧目,需要好导演、好剧本和好演员,现在我们排出了《王祥卧鱼》和《沂蒙情》这样的大戏,很受老百姓欢迎。柳琴戏作为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在新时期应该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

  临沂市柳琴剧团成立于1953年。剧团成立之初,为了吸引更多的柳琴艺人入团,剧团负责人向当时在江苏新沂红极一时的柳琴艺人李春生抛去了“橄榄枝”。1953年9月,尹桂霞跟随丈夫李春生正式到剧团报到。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从那以后,丈夫竟成了临沂柳琴戏的一个标签。

  “当时我们主要在新新剧院和临沂大剧院演出。那时剧场里都是长条凳,买到站票的戏迷在最后一排,虽然看不见舞台上的表演,但总会站着‘听’完……”今年86岁的尹桂霞告诉记者,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李春生成为了和张金兰、邵瑞武齐名的艺术家,“当时戏迷听说有这三位名家表演,就会连夜排队买票,有时一个星期的票,很快就被抢空了。”

  尽管时光飞逝,当年狂热的戏迷们也渐渐老去,曾经热闹的演出场面也只能停留在回忆里,但尹桂霞仍然觉得柳琴戏在现如今大有可为。

  第三代柳琴人宋开民:希望听戏能成为现如今的一种“时尚”

  “现在柳琴戏的受众群体‘老龄化’趋势严重,和演员一样,也出现了断档。我认为要想培养年轻的观众群体,就应该从学生抓起,继续做好‘柳琴戏进校园’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或许有一天,他们中有的会走上剧院的舞台,有的会变成柳琴戏忠实的听众。”

  作为剧团里年龄最小的专业演员,1989年出生的宋开民是团里的“宝贝”,而他也是梁福生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并在刚刚首演的大型现代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中获得了一个角色。尽管戏份不多,但宋开民仍然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每次在完成自己的演出后,他总会站在后台的角落里仔细观察着台上主演们的每一个动作,揣摩每一句唱腔。用他的话说,要想成为名角,就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打磨。

  如今,柳琴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宋开民觉得自己比师父们幸运,赶上了好时候。他悄悄地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通过努力也能成为名角,然后通过自己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让听戏在将来也能成为像唱歌、看电影一样,变成一种时尚。

    师徒三代见证柳琴六十年风雨路

  “草根艺术”能否重现昔日辉煌?

  “目前剧团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断档。剧团演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有表演经验的年轻人太少,缺少锤炼,所以现在我更关注团里年轻人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把一些唱腔、韵味教给他们,让柳琴戏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第二代柳琴人梁福生:衰落时尝尽人间辛酸再获成功后只想大哭

  自1980年入团,梁福生已在剧团干了33年。作为临沂艺校柳琴科的学员,他的老师正是尹桂霞,然而他却没能赶上柳琴戏最辉煌的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全国其他戏曲院团一样,临沂柳琴剧团的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演员们也陷入了长年没戏可演的窘境。

  1985年,剧团不景气,梁福生甚至有了调离的念头。然而,在他心里,对柳琴戏的那份情怀始终难以割舍。进入新世纪后,党的经济发展、文化搭台的政策,让他重新看到柳琴戏崛起的希望。2007年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开始排演,梁福生凭借多年的舞台经验和扎实的唱功,赢得了扮演男主角王祥的机会。“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那是2007年9月5日,当演出的大幕落下,听到台下如潮般的掌声,我有种想大哭的冲动。”在他看来,多年来尝尽的辛酸苦辣,在观众的掌声中,都化作了一种感受,那就是幸福。

  2012年8月,市柳琴剧团和原市歌舞团合并组建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财政全额拨款,并增加了10个编制,专门用于引进柳琴戏表演专业人才,彻底解决了演职员的后顾之忧。梁福生表示,这次改革让柳琴人看到了传承和发展柳琴戏的信心。有了好政策,那么柳琴戏能否重现当年的辉煌?梁福生表示,柳琴戏的复兴之路才刚刚起步……

江苏柳琴剧团武爱平:尽快出台行业规范让“拉魂腔”比肩京剧

“拉魂腔”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不断丰富音乐唱腔艺术。但目前“拉魂腔”并不像京剧一样有规范性的戏曲剧目,还存在行当不全、唱腔不规范等问题,所以四省应加强研讨,尽快出台行业规范,让“拉魂腔”也能成为像京剧一样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宿州市泗州戏剧团李书君:加强人才培养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个戏曲艺术剧团,要想永葆青春活力,要加强艺术院校和艺术培训基地建设,从源头上为剧团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剧团的发展必须有一支老、中、青艺术队伍,为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为青年演员提供演出机会。

 国家一级编剧张铁民:制定规范板式、行当四省市抱团发展

现在“拉魂腔”的形势犹如“冰海沉船”,存在人才断档、板式不全、行当不全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各地剧团要想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就要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剧目,让传统戏曲焕发出青春活力。此外,“拉魂腔”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名称的不统一,如果四省能够抱团发展,将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统一起来,统称“拉魂腔”,并制定出规范的板式、行当,就一定能重现繁荣。

 

上一条:百余柳琴戏迷排队领门票  下一条:祖孙三代人一曲拉魂腔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