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动态>>正文

文化报.艺彩山东:庄户剧团唱活临沂河东文化

  qiliang  2013年12月06日 17:05

    2001年冬天,临沂市河东区大店子村柳琴剧团成立。当时他们只有三把二胡、两把琴,现在,却有了专业演出设备和专属排练厅;成立之初,他们只想自娱自乐,现在,他们的演出连城里人都叫绝。12年的变化既是大店子村柳琴剧团的发展历程,也是临沂市河东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写照。
    剧团有了排练厅
    见到马胜,他刚从家里赶到排练厅,手上还拿着半块儿没吃完的馒头,身上背着排练用的乐器和道具。“我们白天干活,晚上练戏,已经坚持好几年了。”看到记者,一溜小跑来到这儿的他喘着大气说,“白天有点农活耽搁了,吃饭晚了点。”
    马胜,53岁,是大店子村柳琴剧团团长。他告诉记者,大店子村柳琴剧团目前已有成员32人,还不断有村民想加入。“队伍里有女演员6名,70多岁的老演员两个。”
    “三把二胡、两把琴就是我们当时全部的家当。”大店子村柳琴剧团发起人马祥告诉记者,那时没有专门的排练厅,只能轮流到每个人家里练,“因为练到很晚,有时候家人也会唠叨两句。”
    在副团长马学琴记忆中,改变是从排练场地开始的,“村里建了文化大院,还专门给我们留了两间大瓦房当排练厅。”从那时起,马胜和他的团队不再“打游击”。
    这种变化不只在大店子村,在河东区所有乡镇都悄然发生。近几年,河东区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335处,并坚持每年对60个文化大院提升改造。“这是给农民提供文化场所,也是给庄户剧团和农村文化队伍提供娱乐场地。”河东区文广新局局长王彦军认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首先要在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
    “区里给配备了音响和灯光器材,还帮忙从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请来老艺术家,指导我们排练。”马胜对记者说,“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淘换下的服装和道具也给了我们。”
    2012年夏天,大店子村选派10余位演员到临沂市群众艺术馆参加培训,半年后,在河东区文广新局的帮助下,大店子村成为临沂市群艺馆辅导培训基地。
    “泥腿子”进城送戏
    12月3日晚11点半,一辆三轮车开进大店子村,停在村柳琴剧团排练大厅门口,一阵搬东西的声音过后,大店子村的夜晚归于宁静。
    村里人都知道,“是马胜他们回来了。”
    “区里组织了活动,我们去参加演出。”马胜告诉记者,演戏给城里人看,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这样的演出隔几天就有一场,逢年过节更多。”
    为满足农民艺术队伍对表演的需求,河东区连续举办14届全区民间秧歌汇演、5届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和“农民进城过大年”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展演等20余项文化活动。
    “以前是我们组织送戏下乡,现在是村里文艺队送戏进城了。”河东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宝生说。
    在河东区从事文化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的李宝生切身体会到了当地农村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变。
    “以前村民穷,求他们参加文艺活动,他们都不愿意,忙着赚钱呢。现在生活好了,反过来他们主动要求上节目。”李宝生说,举办群众活动除政府提供的经费支持外,平时演出的服装、道具、路费等都是农民们自掏腰包,但是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减。
    从政府送戏下乡,到农民送戏进城,变化来自于河东区对民间文艺团队的多方面扶持。在过去3年里,河东区为全区8个镇、街道分别配备了价值10万元的舞台灯光、音响、乐器等文艺演出设备,为189个行政村的文艺队伍和庄户剧团配备了拉杆音箱和扇子、服装。
    凑钱改装舞台车
    在河东区,记者看到晚上7点多,各个广场上聚集了一大群跳舞、唱歌的百姓,即使是在12月的寒冷天气中,也能感受到百姓对文化艺术的热情。
    大店子村是河东区一个普通的乡村,左邻右舍的种地人几乎都爱好文艺,提到柳琴戏,他们总能哼上几句,村里有几个文化小队,健身舞蹈队、庄户剧团……一到晚上,整个村里热闹非凡。
    “自从村里有了柳琴剧团和各式各样的文艺队,村民们闲暇时唱戏的唱戏,敲锣鼓的敲锣鼓,***的少了,群众的精气神也跟以前大不一样。”大店子村支部书记马存仕告诉记者。
    2011年下半年,马胜和他的团员们自发凑钱改装了一辆演出舞台车,“出五六千元的有,拿两三千元的有,加起来有7万多元呢。”马胜告诉记者,“拿多少看自己的承受能力,大家就是图乐呵和方便。”
    马胜告诉记者,为改装舞台车,村民出了不少力,“有些焊接的活和人工费都没要钱。”
    “村民有了文化自觉性,我们干起文化工作来也就更有针对性。”王彦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把‘四德工程’和文化建设‘打包’,既搞活了文化,又促进了和谐。”

上一条:文化报:临沂多措并举传承柳琴戏  下一条:徐卫明参加山东艺术评论培训研修班学习

关闭

分享